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網蝦苗〉

照片中一名漁民一手拿著大網,另一手則拉著以其他綁在保麗龍漂浮平台上的工具,在溪水中正準備著補蝦苗的前置作業。這張照片與編號NCP2016-017-0037的照片所拍攝的人物與主題相同,是同一個時間和地點的系列照片,攝於1970年代中期的林邊溪。 臺灣的水產養殖業中,草蝦尤其成功,故素有「草蝦王國」之美譽,雖然無法得知影像中男子所網蝦苗的種類,但是可以從臺灣草蝦養殖的歷史來提供一些時代背景的樣貌。 草蝦在臺灣養殖的歷史可回溯至18世紀,早期多採用與虱目魚混養的方式,人們利用雨季採捕河口天然生產的草蝦苗,因粗放式養殖產量不高,算是養殖漁業的副產品。自1968年才成功發展出草蝦人工繁殖技術,1980年間全臺灣各地養蝦風潮蔚為風尚,宜蘭、新竹、雲林、嘉義、臺南、高屏地區及臺東沿海隨處可見養殖草蝦的漁塭。1987年林邊區草蝦養殖業達到高峰,養殖面積約有一千多公頃。然2009年莫拉克颱風釀成八八水災,林邊區養殖漁業受到重創。這張照片拍攝於1970年代中期,是見證林邊水產養殖業歷史的影像文化資產。 魏竹君-「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劉安明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