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擔擔千滴汗〉

一名漁村男子,僅著短褲,光著臂膀和腳丫,肩負一扁擔,赤腳穿越泥濘的河岸邊濕地,走在前景。在遠景處,可見河川裡的養殖漁業所架設的棚架,左方的遠處可見較為密集的建築和房舍。 拍攝的方式是由上而下的俯角與廣角鏡頭,因此看不清人物的面目,也使得人物在環境中看起來微不足道。這樣的取景與構圖方式時常見於劉安明的作品當中,例如編號NCP2016-017-0058的〈漁寮〉、NCP2016-017-0042〈疏通積砂〉與NCP2016-017-0030〈歸途〉等,都是一以一個渺小的人物,身處於其賴以維生的廣大環境中,因此這個環境不全然是自然的,因為人類的活動,環境也是人文與經濟的。這張照片呈現人類勞動的辛勤,但勞動的樣貌是渺小和謙卑的。 1960和1970年代以農林漁牧為主要產業的傳統社會,與當今高度現代化與都會化的臺灣社會的景貌已十分不同,反映出人與土地之間關係的劇烈轉變。劉安明紀錄他最熟悉的農村和漁村的生活時,也紀錄了風災、水災、旱災,以及人為原因所導致的一些災害。閱讀他的攝影作品時,可以感受到他對家鄉屏東的深刻情感與敬畏之心,不僅是歌頌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透過他的鏡頭也引領我們反思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魏竹君-「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劉安明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