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補網人手與腳〉

臺灣不僅是漁業大國,以屏東為基地的漁網產業也是世界聞名。臺灣漁網產業的崛起,是因為1950年代越戰時期,美國欲扶植南越的產業,向臺灣大量採購漁網,開啟了漁網產業的國際市場。臺灣漁網工廠最早成立於1948年,當時漁網的材質乃使用棉線、瓊麻等天然纖維為原料製造的網繩為主,自1960年代初期,臺灣便已經開始以合成纖維網製造漁網具,之後國內陸續發展的尼龍、聚乙烯、聚丙烯等高分子聚合工業,使合成纖維網線供給穩定,不須仰賴進口,價格便宜且耐用,產量遽增,使臺灣漁網工業轉而邁向輸出導向,外銷的國家遠達冰島、丹麥等四十餘國。 農漁業是臺灣傳統社會主要的產業,劉安明於1950年代後期開始積極以攝影紀錄臺灣的鄉土風貌,這個時期正是臺灣自二戰後,經濟逐漸復甦,社會結構開始轉型的階段,傳統產業受到衝擊,劉安明以影像紀錄農村和漁村的各種生活、勞動、休憩與節慶的樣貌十分具歷史與文化記憶累積的價值。例如這幅作品特寫修補漁網景況,聚焦在漁網與修補者手腳並用的狀態,提供觀者近距離觀察較不為人所關注的漁業勞動面向。 魏竹君-「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劉安明
  • 日期
    年代: 1960~199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