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船〉

這幅作品拍攝的是一艘已經報廢了的遠洋漁船,簡單的直幅構圖,以海水面、船身和天空三個主要的部分組成,灰階在均勻的光線下,沒有戲劇性的反差對比,海水面些微起伏的水紋,銹了了船身斑駁,天空中只綴有如棉絮般的薄雲,畫面寂靜,右下方在船身上的刻字,也宣示了這艘偌大漁船終曲已盡之命運。 劉安明從1950年代到1990年代的攝影生涯中,紀錄了臺灣漁業和漁村相關的各種面貌。1950年代中期之前,政府主要以復興沿近海漁業為主要目標,並著少整修漁港等相關硬體建設,以及實施「漁船放領」政策。自1950年代後期,開始逐步朝向遠洋漁業發展。在遠洋漁業起步的1960年代初期主要是以拖網的方式,1965年之後才有了鮪釣等考量漁業永續的方式出現。自1970年代開始,近海漁業的資源逐漸減少,政府開始積極將漁業發展的主力轉移至遠洋漁業。在1987年農委會所研訂的「漁業發展方案」中,明確的規劃了遠洋漁業的發展目標,在政令的帶動下,生產急速成長,確立的臺灣遠洋漁業的領先地位。 這幅作品拍攝於1990年代末期,劉安明的鏡頭下不再只是因勞動而顯得有蓬勃活力的漁民,廢棄的大船顯露出臺灣遠洋漁業發達景況的另一面,亦即在海洋生態、環保與移工問題上的隱憂。 魏竹君-「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劉安明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