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仲夏東港溪〉

蚵仔,即牡蠣,生長於海水,或者是河流的出海口鹹淡水交界處。蚵仔成貝排出的卵與精子在海中裡結合後,幼生會在水中浮游生活,同時開始分泌貝殼液形成外殼,大約經歷十五天的幼生期,慢慢長出偽足可在固定表面爬行,找到例如石礁和竹架等適當地點附著後,即開始分泌足絲進行固定,開始牠的固著生涯,所以不會像其他的貝類般可以自移動。蚵仔是透過濾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作為其食物來源,因此在生長過程中不需要餵食人工飼料。 這張照片中是1960年代屏東東港的一處蚵仔養殖水域,畫面中可見數個養蚵的竹架,兩位漁民乘著竹筏穿梭在蚵架間,後方可見大武山橫臥在遠景。 臺灣的蚵仔養殖從18世紀便開始,初期是在沿岸以粗放式的阡插養殖,自1960年代發展出站棚式及浮棚式,在屏東最著名的蚵仔養殖區是大鵬灣,在1990年代養蚵面積佔水域的80%以上,為漁民帶來豐厚的收入,但也使得大鵬灣的水質迅速的惡化。到了1997年,大鵬灣國家風景管理處成立,開始積極的處理灣域養殖的沉蚵,和拆除棚架和箱網,至2002才完成。劉安明照片中的景象見證了臺灣養蚵的變遷。 魏竹君-「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劉安明
  • 日期
    年代: 1960~196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