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疏通積砂〉

照片中兩名著短袖短褲的男子站在河道中,以長柄耙子清除水道中淤積的泥沙。臺灣的河川受地質和地形等條件的影像,多半呈現河流短促、河床坡陡、水流端急。因此,上游處河流行經之地侵蝕嚴重,但在下游處又在短時間內出現河道淤積的河川特性。因此,大雨過後,尤其是夏季颱風雨季時,就必須時常進行疏濬,以避免淤積之砂石影響河川水文,以及防範水患所造成的人民生命、房舍與財產的損失,是臺灣河川治理不容忽視的重要工程,而疏濬所清出之砂土亦可作為營建之原物料。 在這幅作品中,水流平緩,而水位甚低,可以看見河道中央還有一處沙土淤積過多而高於水面的地方,在其左方擺放有一個長柄耙子,如同在邀請觀者一同疏濬,以隱含疏濬的工作,在影像之外可能有更多一起疏濬的人。 劉安明由上而下,用廣角鏡頭以俯視的角度拍攝,只見水面而不見遠景,使得人物被壓縮,在河道中顯得渺小。而水面上映射出的亮點,說明日照頗烈,工人們在烈日下一耙一耙地將淤泥清除,呈現疏濬工作的艱辛。劉安明以相機記錄了臺灣的自然環境,以及臺灣人在此環境中克服困難的生活樣貌。 魏竹君-「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劉安明
  • 日期
    年代: 1960~196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