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牛與鴨〉

1970年代之前,牛與農村與農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劉安明的農村紀實攝影裡除了勞動中的牛外,也捕捉了許多牛偷閒的時光。水牛有泡在水裡降溫的習慣,畫面中的水牛跑到鴨寮的水塘裡戲水乘涼,將水塘掀起一圈圈的水波,鴨子紛紛走避。上百隻成群的鴨子與一隻龐大的水牛,形成對峙的逗趣畫面,水面上波光粼粼,映照出天空中的日光,平實辛苦的農家生活,點綴著此般景象,益顯悠閒。 臺灣溝渠遍佈,加上溫暖的亞熱帶氣候,十分適合喜愛養鴨業的發展。在戰後初期的1940年代,民生困苦,農作以稻米為主,半稔穀或其他農作的副產品,加上河邊的貝類、魚蝦等,都是不需成本的鴨隻飼料,在當時物資缺乏的臺灣,此時養鴨僅是普遍的農村副業之一。這時期還發展出現俗稱為「逃冬」的天然放養模式,即鴨農在稻田收割後,將鴨群趕入田中,任其自由地在田地裡活動和啄食掉落的稻穗、昆蟲或螺類,鴨群的糞便排泄在田中,提供肥料並中和土壤的酸性,亦有助於下期稻米的產量。 而1950年代之後,大豆、玉米和小麥等飼料原料大量進口,飼料廠陸續建立,促使養鴨業轉型,大規模的圈養型態便逐漸取代過往就地取材的養鴨模式。而1960年代被稱為「鐵牛」的耕耘機也出現,1970年代便慢慢全面取代耕牛。〈牛與鴨〉這件作品左下角有劉安明的英文簽名與年份1960,從以上養鴨變遷脈絡,可以設想變化中的台灣農村景致與工業技術、進出口業都有著密切的關連。 魏竹君-「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劉安明
  • 日期
    年代: 1959~195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