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東港漁港〉

1957年,劉安明經營的相館營運已趨穩定,在商業攝影也已小有名氣,便號召屏東地區的業餘與職業攝影同好,組織了「屏東縣攝影學會」,開始走上將攝影作為其藝術創作的道路。1961年他購入屬於自己的第一台小型相機,更加便於他隨時深入屏東附近的各個鄉鎮,紀錄臺灣各地豐富的鄉土民情,也由於他長期且不懈的創作,替從原本以農業為基石的台灣,自1970年代開始經濟結構快速地轉變為以工業與商業為主的過程,保留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常民生活景象,也反映出許多政策對民生圖景的直接影響。 在劉安明的紀實攝影作品中,尤其偏愛拍攝各種產業中勞動的人物或人物群像,特別是那些凸顯出人與土地有著密切連結的產業,例如農業、漁業、養鴨業等等,以漁業聞名的東港便是他常期關注的鄉鎮之一。 這幅作品與編號NCP2016-017-0010的〈整裝待發〉可以相互對照,都是以俯視的方式拍攝,〈整裝待發〉是從碼頭上往外向港池的水域,而〈東港漁港〉這幅作品則是攝影家站在船上往碼頭拍攝;〈整裝待發〉畫中央是拖網,而〈東港漁港〉的主角則是在勞動的人。雖然兩件作品在構圖以及拍攝的重點上可以獨立欣賞,但是兩相對照下,更顯得漁網與漁民之間深厚的連結,拖網的整理、維修、維護與修補都是漁業最基本但容易被忽略的環節,劉安明把盡頭對準這些勞動的日常,而不是只捕捉漁港生活中漁獲滿載的高潮時刻。 魏竹君-「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劉安明
  • 日期
    年代: 1964~196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