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黃昏堤上〉

此幅作品於1966年拍攝,地點為屏東瑪家鄉近三和村的隘寮溪溪埔上,一群來自於三和村的原住民小男孩,在下午近黃昏遼闊的溪埔上放牛吃草,黃牛堅毅的背脊正好與遠處的起伏的山脈呼應,有些還穿著學校的制服,顯示課後仍需幫忙家務的辛苦生活,雖然如此,男孩們坐在牛背上談天說笑,右邊的兩名男童調皮的反坐著才能面朝同伴們互動,呈現純真無憂的鄉村童年時光。 三和村所處的位置原本是隘寮溪的荒蕪河灘地,1953年左右,政府僱用兵工開墾隘寮溪的河灘地,改良土質後,鼓勵霧台、三地門、瑪家三箱的原族民移入,當地居民以排灣族語魯凱族為主。 畫面中的牛隻為黃牛,而不是水牛,黃牛對台灣漢人過往的農業社會的貢獻在耕田與拉車兩種主要的工作。在如三和村的山地墾區,黃牛除了運用於旱地的耕作外,當地的原住民也時常用牠們運載山區的竹子、相思木等到山下販賣,是當時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 1960年代政府開始推動農業機械化,台灣的也開始逐步從農業轉變為以工業為主的經濟與社會結構。而1965年,劉安明與林慶雲等屏東縣的幾位攝影家共同組成了「屏東單鏡頭攝影俱樂部」,他在1960年代初期購置了一台方便攜帶的賓德士(Pentax SV)小型相機,因此只要一有機會便到三地門、內埔、萬巒、美濃、東港,甚至恆春等地拍攝鄉土人物和節慶祭典,正好為即將快速變化的台灣社會,留下了珍貴的影像紀錄。 魏竹君-「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劉安明
  • 日期
    年代: 1966~196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