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土厝〉

何慧光於1944年就讀高雄工業學校,師承日本建築師澤田其子雄,對建築建材、美學與造型有所鑽研的他,也在1952至1966年間的許多攝影作品中,以鏡頭紀錄各種不同的傳統建築形制,草厝、竹管厝、漁村石屋等。其中亦有一種很常見的傳統建築方式,稱為「土埆厝」。土埆厝的結構工法主要是,混合泥土、稻桿或稻殼後,經曬乾製成土墼,或稱土埆、土角磚堆疊而為房屋的牆體,再覆蓋以稻草、瓦片或芒草作為屋頂。有的土埆厝會在外牆再覆以石灰或泥土作為修飾。 土埆厝因建材成本低廉、取得方便,加以泥土吸熱散熱較慢,所以住起來冬暖夏涼,成為臺灣常見1970年代以前常見的建築型態,然而卻相當害怕雨水,一旦下雨積水就可能導致土磚龜裂破損,最終坍榻。此作中,何慧光拍攝照顧年幼弟妹的女童,同時記錄下她們所居住的土埆厝外牆。攝影中可見有部分牆體已經因雨淋而傾頹塌陷,必須用竹籬補壁,並以木板與竹竿加固結構的權宜之計。 陳亭聿-國家攝影文化中心108年度典藏品詮釋資料撰研工作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何慧光
  • 日期
    年代: 1950~196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