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搭竹筏渡河〉

臺灣河川流量不定,枯洪不一,尤其是西南部地區許多內陸的湖泊、水庫與河川於洪水期間蓄水,無法徒步穿越,居民欲渡到彼岸須乘竹筏。竹筏的臺語唸作「竹排仔」,指的是以巨竹竹科植物並排編結的渡水工具,在水流平緩的湖河或淺海地區作為載具。內水面(像是湖、河水面)上的「竹排仔」與沿海地區的推動方式與形制皆有不同,內水面的竹筏使用撐竹篙的方式前進,一般而言較少明顯的前後翹起或塗料,大的可以乘坐五人,小的只能搭載一人。然而,竹筏在臺灣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或因開始為更耐用、取材簡便的膠筏代替,或因公路與橋樑建設逐漸完備,津渡的必須性消失,開始走向弱勢,慢慢不再做代步之用。 何慧光敏感於城鄉地景的變換,早在五O年代臺灣尚未由農業轉向工業社會之際,就密切關注國家建設與經濟發展。除了追蹤新興產業動向,他更在傳統的農漁、鄉村風景消失前,以鏡頭保留下原貌。此作中,他在夕陽輝映河面的時分,記錄當年能夠搭載兩組乘客與腳踏車,由藤索與桂竹製作而成、撐篙帶動的堅實竹筏,於此同時,也留下牛車清洗、牛隻泡水的畫面。富有層次的光影與構圖,捕捉即將淡出視野的諸種載具與人互動的情態,也保留下鄉村農閒時分,既有動態感卻也安詳靜謐的一刻。 陳亭聿-國家攝影文化中心108年度典藏品詮釋資料撰研工作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何慧光
  • 日期
    年代: 1950~196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