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漫漫牛車路〉

牛是昔日華人世界的重要畜力,用牛駕車的歷史源遠流長。重達600-1200公斤的黃牛力氣大,相對於馬車而言,牛車雖速度較慢,但更能負重,行車亦穩,因此多用於載物。在六O年代汽車與新式道路出現,牛車路被柏油覆蓋之前,鄉村小路仍多由土石構成,人與動物共同拓荒與經行而出,牛車長年經行的泥土路段,受車轍壓出一道道溝壑,便成為早年臺灣鄉間常見的牛車路。 本作中,何慧光以較輕便、快速的Leica相機,抓拍農夫或挑擔步行,或駕駛木製牛車往赴田間的情景。曾參與過南美會,本身也會畫畫的何慧光尤其注重畫面構圖,因此可見他特意靜候三人走到中景,於畫面中均勻分佈,達成視覺平衡的位置。更可看見他採用西畫中常見的透視法,將牛車路置於直式構圖的視野中央,讓其上的多道車轍延伸至透視畫面終端,隱沒於地平線上彼此交會之處,以空間縱深帶出長路漫漫心理感受的畫面設計。 陳亭聿-國家攝影文化中心108年度典藏品詮釋資料撰研工作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何慧光
  • 日期
    年代: 1950~196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