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放牛母子〉

在被稱為「鐵牛」的耕耘機出現之前,1950年代臺灣農村中,常見的景致仍由田、農夫與牛共同構成。牛是農村的主要動力來源,與農家可說是生命共同體,他們不僅堅持不食牛肉,還會在死後予以「厚葬」。耕牛既能犁田也能載貨,直到1960年代,政府為推廣農業機械化,中國農業機械公司與新臺灣農業機械公司才相繼成立,更到70年代因工業發展急速起飛,才漸漸取代傳統耕作方式。何慧光於五、六O年代的農村攝影作品,便常見聚焦耕牛本身,或牛與農家互動為題材的作品。 〈放牛母子〉一作中,何慧光擇定晴朗有雲的日子,捕捉因雲朵而產生漫射效果的光影中,旱田裡動物與人物共同勞動的現場。畫面裡,母子倆在豔陽下各牽一條黃牛,沿著剛犁過田地的軌跡緩緩移動。後方的牧童清瘦年幼,母親懷裡更有在襁褓中的嬰兒,何慧光鏡頭聚焦於此情此景,記錄的既是帶有詩情與童趣的畫面,也是對投身繁重農務的婦孺與動物之注目與關切。 陳亭聿-國家攝影文化中心108年度典藏品詮釋資料撰研工作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何慧光
  • 日期
    年代: 1950~196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