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快門時機系列:金門 瓷土開採

金門所產的白土大部分為黑雲母花崗岩風化而成,產地在新頭、尚義、料羅、小金門等處;金門高嶺土則為雲母花崗片麻岩變化而成,產在小金門,可用於配製細瓷,可大量開採。金門陶瓷廠初期產品全部使用金門土製胚燒,部分所製酒瓶有滲酒現象,品質並不穩定。1963年底,在酒瓶土內配合部份日本產長石及臺灣土,才逐漸提高品質。1964年7月,陶瓷廠研究提煉金門長石成功,後來製作之酒瓶、餐具均採用金門長石,品質堅固且較瓷化,色澤透明發亮。金門陶瓷廠為改良品質,不斷研究試驗,最後又發現小金門白土,經混合香港及韓國之高嶺土,製成的瓷餐具品質細白透明,可大量生產。 此幀照片為余如季利用勞軍金門行的機會,特地到小金門拍攝瓷土開採之情景。白色瓷土約有兩到三層樓高,由於是黑雲母花崗岩風化而成,潔白細緻。工人們正拿著棒槌敲打瓷土,高聳的瓷土山非常壯觀,搭配勞動中的工人,人、景互相輝映。小金門白土由於經濟考量,在1980年代停止開採,此幀照片成為歷史畫面。 王靜儀-108年度典藏品詮釋資料委託撰研工作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余如季
  • 日期
    年代: 1969~196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