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快門時機》系列:〈台中 柳川〉

1949年大陸淪陷,部分國軍與眷屬撤退來臺,暫無地方可以棲身,在臺中市綠川、柳川沿岸,由警民協會興建的克難屋,作為臨時住所。臺中市柳川從北區到南區有十數公里長,每隔幾百公尺就會有河階以調整水流。柳川沿岸的克難屋因人口日多,又無法增建的情況下,只好往河面延伸室內空間,用木架支撐,因此稱「吊腳樓」。一整排的吊腳木架在水面形成光影交錯,意外成為攝影家的最愛。 整條柳川沿岸,尤其是中正路與成功路間有許多湧泉,照片中孩童正在淺水有湧泉處玩水,也有專門替人洗衣的浣衣婦來此洗衣,曬乾後再送到客戶家中,賺取酬勞。 俗稱吊腳樓的克難屋原本應是雜亂的違章建築,在余如季的鏡頭下,櫛比鱗次的支撐木架和曬衣桿倒映在水中,照片中還有兩處鴨籠、鵝籠,加上天真無邪的戲水女童和幾隻白鵝、以及錯落在河床上的鵝卵石,構成一幅和諧、具美感的畫面。 王靜儀-108年度典藏品詮釋資料委託撰研工作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余如季
  • 日期
    年代: 1960~196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