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Victims of the Camera

攝影家喬治.尤維達爾.普萊斯(George Uvedale Price,1853-1929)生於印度浦納(Pune),1885年後開始在中國活動,他任職於廈門德記洋行,拍攝足跡遍及中國東南沿海、廈門、香港、臺灣、橫濱。其中,還收錄了中國的雲南、貴州的少數民族,以及許多日本、印度的照片。1893年,第一本中國攝影集《漫遊中國•廈門卷》(Rambles With a Camera or A Series of Photographs with Descriptive Text Illustrating the Physical Features, Scenery, Temples, Types of Native Life, Etc., Etc.Vol.1)出版後,普萊斯又陸續出版《北台灣之景》(Reminiscences of North Formosa,1895)、《中國》(Celestials,1896)、《大清衣冠》(Costumes in “The kingdom of the Great Pure”,1896)、《廈門》(Amoy,1897)、《鼓浪嶼》(Ku-Lang-Su or the Drum Wave Island,1897)、《中國人》(People of “The Land of Chin“,1897)、《相機的犧牲者》(Victims of the Camera,1897)、《作品七:大清衣冠》(Seven Works: Costumes in "The Kingdom of the Great Pure”,1900)等作。普萊斯的照片除了風景外,也會拍攝人物像,農民、勞工、女性等皆是他的拍攝題材。此外,普萊斯也關注風俗文化、日常生活、產業活動,紀錄了像是建築、和尚、道士、抽鴉片的人、製茶過程等。同時,每幀照片上,普萊斯皆會為其命名,並留下文字說明,讓觀看者更理解照片的背景、拍攝緣由。 《相機的犧牲者》拍攝地點涵蓋了台灣、閩南、廈門、(印度)等地,全冊有五張照片,皆以珂羅版精製,由別發洋行(Kelly & Walsh Ltd.)出版。和其他的攝影集不同,普萊斯在這本攝影集中,僅為照片命名,但未留下文字說明。不過普萊斯對於種族、人群的關懷從選材中即可看出端倪,他透過個人的鏡頭,記錄下西方人對於東方世界的眼光,並運用攝影技術,建構他心目中「民族誌」知識,代表著帝國與技術的凝視。 許仟慈-「110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George Uvedale Price
  • 日期
    年代: 1895~1895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