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汗流脈絡系列11

1970年代以後,政府大力推動農業機械化政策,稻田翻土、插秧、收割、烘穀均由機器取代,農民只要有耕耘機、插秧機和割稻機,或請人代耕施肥噴藥,種水稻輕鬆許多,也省下相當多的勞力成本。機器割稻雖然速度快,最靠近稻田四周圍的田埂的那一行稻子,割稻機卻無法割到,需仰賴人工拿著鐮刀手工割稻,此外,割稻機在稻田來回割稻時,過彎、迴轉時,總會有一兩叢稻子遺落掉,需要有另一位農民跟在割稻機後「拾穗」,收集一定數量的稻穀後,再丟進割稻機內脱穀。 臺灣農民有個不成文的傳統:水稻,或是任何作物,只要收割機割稻、採收後,就開放給附近的居民到田裡撿拾被割稻機或收割機遺落的稻穀或作物。只要眼睛銳利一點,總是可以在已經脫穀的稻桿中找到幾束仍有稻穀的稻穗,一個下午下來,在幾處剛剛割完稻的稻田中拾穗,要撿半個肥料袋或一整袋稻穀,並不是太困難的事!只是,這麼少量的稻穀要用機器脫穀就麻煩了! 在攝影家邱德雲的這件作品,我們看到一位老農用竹畚箕脱穀。邱德雲敏銳的觀察力,拍攝到相當難得一見的畫面,也見證了客家人惜物愛物的精神:沒有任何一粒成熟的稻穀是可以被遺棄在收割後的稻田裡!只是,臺灣的稻米價格一直被壓低,超市裡盡是平價米,人工拾穗太費工,工資高於穀價,就沒有人再去稻田拾穗,更別說人工脱穀了!也因為如此,邱德雲這件用竹畚箕脱穀的作品,更顯彌足珍貴! 張良一 —「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邱德雲
  • 日期
    年代: 1990~200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