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汗流脈絡系列4

臺灣自1950初期推出「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經濟政策後,逐漸的從農業往輕工業、重工業的路徑發展,由於工業發展需要密集勞力,勞動薪資所得也較農業生產所得高,因此吸引許多農村人口往城市移動,盼獲取較高的所得。即便當時仍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也會利用農閒時間外出打工,增加家庭收入。尤其是1966年之後在高雄楠梓、臺中潭子等地陸陸續續成立加工出口區,帶動製造業興起,對勞動人口需求量大增,更是吸引大量來自農村的青年男女外出工作,臺灣也由農業社會慢慢的轉變成工業社會。 隨著工廠林立、政府加強地方建設,生活週遭隨時隨地都可看到勞動者勞動的身影,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看到攝影家邱德雲也將他的鏡頭從在農田工作的農民轉到在工地上的勞動者身影,他發表了許多勞動者揮汗如雨的系列作品。不同於他拍攝的農民作品呈現有天、有地、有作物、有空間感,他以鏡頭逼近勞動者,用特寫的方式凸顯勞動者身上律動的肌肉線條和紋理,以及散發出來的陽剛之氣,向勞工致敬。在這件作品中,邱德雲就鮮明的刻畫出一位在路邊工作的工人頂著烈日、打著赤膊,在溽暑的高溫下揮汗工作的辛苦樣態。 不過,在這件作品中,太過特寫的構圖並無法看出這是在哪個地方?正在作什麼樣的工程?只能隱約感覺這位工人似乎拿著鐵鎚、釘子在釘板模。邱德雲放大了勞動者的身影,似乎隱喻著臺灣在工業發展過程中,那成千上萬扮演小小螺絲釘角色的勞工無可抹滅的功勞! 張良一 —「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邱德雲
  • 日期
    年代: 1990~200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