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吹日炙系列17:飯盆頭與飯甑架

台語所謂的生鍋,生鐵鑄造或鋁製的煮鍋,大部分的客家人稱之烳鑼。由於大部分用來煮飯。苗栗地區的客家人則稱它飯盆頭,或傾銀盆頭。傾銀,金屬也。 雖以飯盆頭為名,但置身農家,就是得有百般能耐,常常它也要用來燒水,一般供洗澡用﹔遇年節,則用來燙除已宰家禽身上的毛,也可以於煠豬肉煠雞鴨,甚至大鍋炆菜炆肉也派得上用場。 1990年代,邱德雲來到苗栗農家發現這個飯盆頭的時候,可能想起昔日大家庭吃飯的情景,便將它放在飯甑架上。以木片拼嵌再箍以竹篾(後來鐵絲普遍後便採之)的飯甑,底部有透氣蒸孔。以往客庄煮飯,會先在大鑊頭煮,煮到米呈七八分熟時,即將之撈起,放入飯甑再蒸熟之。吃飯時便裝著飯的飯甑放到木製的飯甑架抬到餐桌旁,以方便添飯。後來傾銀飯盆頭出現,便取代飯甑便放在飯甑架上。 陽光照射進來的刹那,邱德雲感受到滿是歲月刮痕木門邊的飯甑架上,似有一鍋冒著熱氣的飯。 陳淑華—國美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109年度攝影類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邱德雲
  • 日期
    年代: 1990~200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