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風吹日炙系列11

早年,苗栗市區通往後龍溪對岸的公館、頭屋和後龍等鄉鎮,除了日治時期就已興建的龜山大橋外,苗栗縣市的民眾主要依靠水底橋和竹筏往返後龍溪兩岸。上班上學、婚喪嫁娶、擔蔥賣菜、扛豬扛雞鴨……人來人往的在後龍溪上的水底橋和竹筏上,是1960、70年代相當熱絡的人文風景。攝影家邱德雲就拍攝後龍溪上深富人文精神的影像作品,質、量均豐。只是,水底橋、竹筏還是屬於簡易、臨時性設施,遇到颱風帶來豪雨,或是山洪爆發,水底橋有可能被大水沖走,竹筏在湍急的河水渡溪也有危險性,因此,颱風豪雨一來,兩岸交通被迫中斷,相當不便。隨著時代推演,政府積極推動交通建設,除了改建舊有的龜山大橋外,也積極興建跨越後龍溪的新東大橋、玉清大橋、頭屋大橋、北勢大橋等大橋,提供苗栗縣市居民民眾更便捷、更安全的交通服務。 後龍溪上的水底橋、竹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漸漸的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不過,攝影家邱德雲對於人們曾經使用過的設施、物件有著濃厚的情感。水底橋上不再有趕路的行人,竹筏也被棄置在河岸上,昔日風景不再,想必邱德雲也是百感交集。他透過鏡頭紀錄早年交通不便的年代,人們曾經用以渡溪的設施,鏡頭下用麻竹製作成的傳統竹筏,功成身退,被棄置在河灘上,讓人感受到邱德雲對於老器物的眷戀與不捨。 張良一 —「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邱德雲
  • 日期
    年代: 1990~200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