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加里山下的家鄉系列16

台灣山高水急,梅雨颱風季節的暴雨易釀災情,加以早期橋樑設施不普及,主要幹道以外,沿河而居的居民必須靠著竹筏、小舟等義渡或用竹架、木板拼成的簡易水底橋往返河的兩岸。這些設施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臺灣各地以「渡」、「渡口」、「板橋」命名的地方也相當普遍。 以攝影家邱德雲拍攝的這件作品為例:後龍溪隔開苗栗市福安里和後龍鎮豐富里,不僅有渡口,竹筏往返兩岸,也有簡易的水底橋方便居民通行,甚至在不遠處,還有通行火車的後龍溪鐵路橋。 夏日午後時分,逆光下的後龍溪水閃閃發亮,攝影家邱德雲運用剪影的手法,凸顯出竹筏上撐著竹竿前行以及在溪裡戲水的動感身影,瞬間抓住觀者的目光。順著溪水而下,看到橫亙在畫面中央的水底橋,最後則是日治時期即已建成的後龍溪鐵路橋。邱德雲巧妙的讓三種不同往返河兩岸的設施出現在同一畫面中,也讓我們看到河岸獨特的人文風景。 張良一 -「111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邱德雲
  • 日期
    年代: 1960~197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