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失落的優雅》系列:〈田中央的布袋戲工坊〉

布袋戲,亦名掌中戲,源於十七世紀中國明末清初的福建泉州,一百多年前隨泉州、漳州漢人移民移入臺灣,成為常見的祭祀酬神劇種,其後陸續歷經日本與國民政府文化政策的限制,以及1960年代起遭逢電視臺開播等時代變遷因素,布袋戲逐漸從戶外搭棚的傳統布袋戲型態,轉型為1970年代以電視為傳播媒介的金光布袋戲,經多次改良後於1990年代演變為今日流行的霹靂布袋戲。 布袋戲偶又稱布袋戲尪仔,偶頭是整尊布袋戲偶最重要的造型與性格特徵的表現部位。1980年阮義忠在雲林斗南的鄉間偶然發現這家製作布袋戲工坊。這張〈田中央的布袋戲工坊〉記錄了女主人正在製作人偶的情形,在滿室戲偶的草蓆上為偶頭植鬍,依據男女、角色之需紮髯或結髮。 工坊牆壁上的工作架上掛著數十個偶頭、老虎鉗和幾捆塑膠假髮,草蓆上隨意擺放線繩、工具箱和偶頭等,客觀上談不上整齊,但也如實地呈現工作時的緊湊狀態。儘管滿屋子的偶頭、工具物件,這幀作品整體而言並不予人凌亂之感,而是彷彿透過這些相貌獨特的神怪奇人,和留影時仍緊扣偶頭的女主人的輕淺微笑,表達偶頭職人專注的工作態度。這位工坊的女主人坐於兩面牆交錯的角落,阮義忠亦安排人物在畫面正中央,延伸焦點集中的效果,讓觀眾不由得將眼光定在她那令人玩味的自信又靦腆的表情,以及這一方天地無形的內在秩序裡。 呂筱渝-「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阮義忠
  • 日期
    年代: 198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