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失落的優雅》系列:〈臺北新公園〉

落成於1908年的「臺北新公園」,是日治時期打造的第一座具有歐式風格的都市公園,公園內有日本庭園式造景池塘、拱橋、綠地步道及露天音樂臺。因鄰近臺北車站、中華路、臺大醫院和重慶南路書店街等熱鬧街區,因此也是上班族、學生、遊客和附近居民行經、穿越或休憩的地方。「臺北新公園」於1996年更名為「二二八紀念公園」,並設立二二八紀念館和紀念碑。 1990年的〈臺北新公園〉,一名老人在新公園的石椅上打盹,可能因為過於疲倦,身子不由自主向前傾斜到只見背部不見頭頸。然而這位疑似無家可歸的遊民,在此影像中卻整潔自愛地令人敬佩,除了肩上披掛的舊毛巾乾乾淨淨,還有隨身物品——多用於粗活的廉價棉紗手套,一般人往往用完即丟——卻平整有序地平放在石凳;被老人當作拐杖的鋁管,也被擦拭得閃閃發亮,橫擺在座位的中間,彷彿也為自己珍視的物品保留一個屬於它們的位置,一如老人即便窮愁潦倒也要為自己保留應有的尊嚴。此外,老人腳下路面鋪設著不規則、不方正的路磚,與他的矜持形成一種對比的意象,延伸出一種崎嶇、各自不同的人生路程的寓意。 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即使疲累不堪,在光天化日之下,老人還是沒有直接在椅子上躺平,這種自持與自律的精神難能可貴,恰如其分地表現阮義忠對優雅的定義之一。 呂筱渝-「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阮義忠
  • 日期
    年代: 199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