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光復橋〉

這張照片拍攝一座大橋結構的上半部,凸顯橋身對稱與線條之美,並未納入橋上人車經過的畫面,橋身猶如剪影一般,無法看見更多細節展現。 這座橋是橫跨新店溪、連結臺北市與板橋之間最早的橋樑「光復橋」,日治時期舊稱「昭和橋」,1932(昭和7)年動工,隔年完工。1945年二戰結束,改名成「光復橋」。隨著橋齡已久以及交通流量日增,1975年重建並拓寬,2008年再改建成紅色為主的斜張橋樣式。 張才這張照片攝於1940年代,當時已經改名為「光復橋」,造型仍然是舊觀。與張才同時期的攝影家李鳴鵰也曾以這座橋為拍照主題,在作品〈光復橋(臺北)〉(1947)中,李鳴鵰不但呈現橋身結構,還捕捉到橋上撐傘的女士,以及投影在地上的陰影。不同於李鳴鵰,張才的〈光復橋〉表現手法則趨向極簡,可窺見1930年代日本「新興寫真」對他的影響,像是:日本攝影家堀野正雄(1907-1998)在《カメラ・眼×鉄・構成》(1932)攝影集頌揚工業城市與鋼鐵構成的力與美,其中,光影是彰顯金屬力量的重要元素,張才顯然也受此影響,只是表現略有不同。 吳垠慧–「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張才
  • 日期
    年代: 1940~1949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