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鄰家小孩〉

照片裡的男孩,雙肩的竹篙上各挑個竹畚箕,他身上穿的衣物有些破舊,打著赤腳行走,馬路兩側行道樹的枝葉向內伸展,形成一處淺薄的林蔭。男孩朝鏡頭的方向前進,臉上掛著靦腆的笑容。 這張照片推估是張才自上海返臺後所攝,男孩的年紀約莫10歲上下,小小年紀就肩挑竹畚箕幫忙家務,從他身體的動作看來對此已十分熟稔。臺灣1945年至1955年間的嬰兒出生率達40萬人,即所謂「戰後嬰兒潮世代」,當時正值戰後物資吃緊的時刻,只有經濟狀況尚可的孩子才有鞋子可穿,一般孩子仍是穿舊衣、打赤腳,省吃儉用。 此外,人們使用的日常用具多和植物有關,尤以竹製品最多。竹子是與臺灣農村關係最密切的植物,由於生長快速,從圍城的竹籬、屋外的竹牆,到屋內的竹桌椅、湯瓢、涉水的竹筏等衣食住行多取自於竹材,而如畚箕、掃帚等用具,從取竹到編製也都不假他人,自製居多。 竹畚箕是由竹、藤構成,將藤條折成「U」字型,再以竹編成一邊平一邊圓的容器,兩旁繫有麻繩。依照編織的密度區分功能,可用來扛米、砂等較細小物體,亦可搬運蕃薯、石頭等較大的物品。 吳垠慧–「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張才
  • 日期
    年代: 1954~195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