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招牌〉

二十世紀初期因俄國內戰等動亂因素,部分俄羅斯移民輾轉移居至上海,大部分聚居於公共租界及法租界區,形成小型的白俄社區。相較於其他外國僑民,俄羅斯人在上海形成社區的時間較晚,人數也較少,因經由陸路前往中國東北哈爾濱的移民較少,但隨著戰亂的延續上海白俄人數逐漸增加,後來更在法租界建造了東正教堂,更增添異國風情。 張才旅居上海時期,歷經了戰時的各個階段,從孤島時期的後期到淪陷時期,再來到戰後,他目睹了地方與時代的轉變,也透過觀景窗記錄下上海的各種城市面貌。〈招牌〉一作拍攝於上海白俄社區,畫面裡可看到一懸掛的鑰匙形狀的招牌,下方掛著茶壺,右方的木牌上標示著商店的告示「STORE」,提供配鑰匙的服務。仰角的構圖可以看到對街的房屋立面,異國的建築反映居民的多樣性,街道上也為因應生活而商店林立。拍攝地點應位於今蘇州河北岸虹口區舟山路與霍山路的交界處,也是張才在上海時常活動的地區。 劉怡慧-國美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109 年度攝影類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這張照片以仰角拍攝店家外頭懸掛的金屬片(可能是鐵製)切割成鑰匙形狀的招牌,鑰匙上頭有三顆星星,可能帶有宗教文化上的意涵。鑰匙下方又加掛一只茶壺造型的招牌,上頭依稀可看到「修理換底」等幾個中文字。在這組造型招牌的另一側還有兩個圓上下並排懸掛著。拍攝這張照片所在地的周邊皆為西式建築,對面有一家咖啡館,招牌上寫的是外文。 〈招牌〉是張才1942年至1946年在上海期間拍攝的照片,當時他拍了不少上海街頭的廣告招牌、櫥窗展示和商業看板等頗具特色的視覺宣傳圖像,從這些廣告內容也可反映出當時上海的經濟繁榮以及國際化的程度。圖中這類以具象造型作為招牌設計的手法直接而醒目,也有別於上海傳統以文字說明居多的廣告表現方式。 2010年,上海劉海粟美術館依照張才當年的照片按圖索驥,追尋他的拍攝足跡。從畫面裡的建築推斷,這張照片應攝於今日虹口區舟山路和霍山路交界處,當時這裡是猶太社區的核心地帶。二戰期間,上海虹口一個小區域收留了2萬多名猶太難民,使他們免於遭受德國納粹的迫害,在此平安度過直到戰爭結束,該區當時稱為「上海隔都」(Shanghai Ghetto)。 吳垠慧–115年「1940年代,一個臺灣青年在上海」線上展撰文。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張才
  • 日期
    年代: 1943~194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