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對比〉

翁庭華的這幅影像運用相機內多重曝光技巧,構築出一幅融合幾何結構與自然紋理的都市景觀影像。三塊聳立的鏡面柱體如同建築的抽象代身,被樹葉、雲層與城市輪廓所覆蓋,構成一種視覺上的重疊與干擾。此種層層交疊的構圖策略,具體回應了1980至1990年代臺灣都市化進程中所出現的空間錯位與感知斷裂現象,呼應了詹明信(Fredric Jameson, 1934-2024)在其後現代理論中對「空間感喪失(loss of spatiality)」的觀察,不僅揭示了都市更新與現代性壓力下的心理與感知裂縫,也讓觀者難以建立線性空間定位。 影像中的金字塔型鏡面斜角與構圖具強烈的指向性,視線被引導穿越鏡像與物理空間之間的邊界,這種視線的牽引使觀者產生「既在其中又在其外」的觀看位置。這不僅是形式上的視覺實驗,更是對都市影像再現邏輯的批判性干預,以攝影作為介入工具,揭露都市表象下潛藏的時間與空間裂縫。 翁庭華精準掌握曝光時機與光線量差,使兩層影像互不吞噬而能共存,這樣的合成是在膠捲相機中以控制快門與膠捲轉動所實現,展現極高的計算與視覺前置能力。這種策略打破攝影作為「即時捕捉」的單一敘事,使作品向裝置、拼貼甚至記憶機制靠近,構成類似拼貼與鏡像敘事的非線性時間經驗,達到一種時間上的重疊與都市感知的詩性中斷。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90~199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