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最後命運〉

這張黑白攝影作品透過巧妙的取景與強烈的光影對比,形成一幅關於機械、空間與時間的圖像寓言。畫面中央是停放於建築結構內的蒸汽機車,其輪廓被外部強烈的日光切割成幾近純黑的剪影;而遠方背景中,一輛現代化列車模糊而迅疾地駛過,留下動態殘影。整體畫面在形式與意義上皆構成一種多層次的對位與張力。畫面採用「框景構圖(frame within frame)」,透過建築開口形成一個內部的暗框,把蒸汽火車嵌入其中。這種手法讓觀者視線自然聚焦於畫面中心,同時產生一種觀看的內外之分,觀者處於陰影的內部,注視著陽光下的舊機具與遠方的動態現代車輛。構圖中的三個主要元素,前景的暗部、中央的蒸汽火車、中景與背景的光影山坡與列車,在形式上構成三段式結構,也在意義上形成歷史時間的三層維度,靜止、過渡與加速。 光影分佈極具象徵性這張影像呼應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在《明室》中所說的攝影作為「此曾在(that-has-been)」的痕跡性質,蒸汽火車如同黑色幽靈,深陷陰影之中,幾乎失去細節,只剩殘影與形體。這不僅是光線技術的運用,更是對歷史記憶與物件消逝狀態的視覺轉化。遠方的車子以模糊的殘影出現,象徵當代速度、科技與進步的節奏,呈現現代性過程中時間的變化與記憶的多重層次。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5~1965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