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檢修〉

這張攝影作品呈現一位工人正以長金屬棒清理或檢修蒸汽火車頭內部的瞬間。畫面構圖簡潔而有力,強調人與機械的對位關係,在形式語言上延續了工業攝影的典型美學,而其內在結構亦能呼應當代攝影理論中對身體、勞動與視覺性之關係的探討。人物與火車頭分別佔據畫面左右兩端,形成對稱中的不對稱張力。人物的身體向右伸展,而火車圓形爐門則張開向左,二者以一條筆直的長金屬棒作為連結軸線,彷彿人體正與巨大機械進行某種物理角力,形構了視覺上的「力場」,使觀者直觀地感受到人類勞動與機械力量之間的張力與協商。 整體採自然光處理,未明顯使用強烈對比,但人物膚色、衣物的折痕與火車頭金屬表面的鏽斑,在黑白膠片上都被細膩地刻畫出來。這種光影策略讓影像不顯誇張,卻具有強烈的「觸感性(hapticity)」,引導觀者從觀看走向「感受」圖像表面的質地。這與美國文化評論家維維安‧索貝克(Vivian Sobchack, 1940-)所提出的「化身式觀看(embodied vision)」理論有著微妙的呼應。她認為,觀看不僅是視覺行為,更是一種透過身體感知世界的經驗,觀者以具身的方式與影像產生共鳴。攝影不僅再現操作行為,也記錄了歷史中工人身體的姿態,這些身體在現代工業體制下,展現出被訓練、被規範並內化的特質。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4~196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