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卸礦埸〉

這張黑白攝影作品捕捉的是一列運輸車廂沿著山坡軌道前行的場景,背景中可見勞動者與階梯式的農田地景,結合工業與農村意象,呈現出強烈的時代性與社會敘事張力。此圖不僅是紀實影像,也展現出一種攝影對於空間、勞動與歷史之間關係的深刻介入。畫面運用斜線與縱深創造出強烈的透視效果,鐵道與車廂形成一條穩定的視線引導線,將觀者的目光從畫面前景逐步引向背景的山坡與勞動者。這樣的構圖不僅強調了空間的層次感,也喚起觀者對於「移動」與「輸送」這兩種工業性活動的視覺經驗。強烈日光產生深刻的陰影,使結構的輪廓更為鮮明,這種光影對比不僅突顯了物理距離,也強化了象徵層面的階序感,以及工業與自然、機械與人力之間的張力。 在攝影理論層面,此作可與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所論述的機械複製技術在揭示社會現實中的功能相互呼應。影像中的火車不僅是運輸工具,更象徵現代性中具壓迫性的機械體系;而畫面上方山坡的女性勞工則被壓縮於圖像邊緣,隱喻了勞動者在資本主義生產結構中的邊緣地位。此攝影作品超越了單純「記錄」的角色,成為批判空間與社會結構的視覺工具。透過巧妙的構圖與光影運用,翁庭華的影像開啟了對歷史、勞動與現代性間複雜關係的深刻凝視與質疑。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3~196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