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倒著走〉

本幅作品可視為一張高度符號化的時間交叉影像:前景是一片剛收割完畢、稻稈立束的田野,中景是一列載運礦石的蒸汽火車,遠景則意外地出現一輛疾駛而過的汽車,三種層次的時間性同時在畫面中並置,構成歷史、記憶與現代性之間的視覺張力,三種經濟符號:農業、工業與消費資本主義同時出現。這是視覺上的「結構性偶遇」,不只是現代與傳統的並置,更是一種經濟模式的時空交錯。 視覺上,蒸汽火車貫穿畫面水平軸線,彷彿穿越稻浪與山丘,其黑煙猶如一道模糊的時空痕跡,在空氣中留下殘影。而汽車則宛如幽靈般地閃現,幾乎不合時宜地闖入農田畫幅,破壞畫面秩序卻帶來深層意義的元素。此一不協調,反而加深觀者對於臺灣1960年代末期社會轉型的現實感知。翁庭華則在臺灣的地景中開展了屬於本土的「時空混殖圖像」,讓觀看不再是直線性的時間回望,而是對地方歷史縫合點的凝視。此構圖也回應了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所描述的「異托邦(heterotopia)」概念:當不同歷史層次在同一空間並存,圖像不再只是呈現現實,而是承載歷史時間的斷裂與重疊。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3~196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