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辛勞〉

前輩攝影家鄧南光的紀實攝影觀念對於翁庭華有莫大影響,鄧南光極度推崇日本現代主義攝影之父木村伊兵衛(きむらいへい,Ihei Kimura)的現代攝影觀念、寫實及功能性,相機甚至必須成為攝影家的眼睛或頭腦的延伸,翁庭華因而將鏡頭轉向基隆山區的煤礦小鎮與臺灣東北角漁村。1962年到1965年間,翁庭華以三年半的時間拍攝以三分車為專題的《逝去的腳印》系列,以大量影像記錄了友蚋煤礦場專門搭載煤礦的蒸汽小火車、煤礦坑周遭事物,以及即將消失的運煤工業。從友蚋山區到五堵火車站的距離大約6.5公里,攝影師展開了他的孤獨行旅沿路取景,我們看見吵雜的軌道緊鄰著民宅,翁庭華也捕捉了維修人員休息飲水的瞬間,甚至將蒸汽火車擬人化試圖留住消失的地景,這些礦場繁華年代的影像在在喚起了人們的集體記憶。同一時期,翁庭華也到瑞芳、四腳亭等地拍攝,那些看似日常微不足道的影像如今皆有著時代意義。從〈辛勞〉一作中,觀者可以看到當時煤礦坑中不同性別的勞動力分工,男人在礦坑裡工作,而女性則必須在礦坑外負責篩炭,觀者可以看見畫面中巨大的礦場外有兩名穿著工作衣裙戴著斗笠、頭巾的婦人,一位爬上了台車邊緣,另一個則手持鏟子將掉落的礦砂鏟回臺車上,她們做著今日看來極為粗重甚至危險的工作。 蕭伊伶-「110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3~196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