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加水〉

這張影像聚焦於一列停駛中的蒸汽火車與一位低頭工作的少年工,畫面以斜角構圖切入,火車佔據了畫面的一半面積,而少年的身影則被包覆在鐵殼與煤斗之間,彷彿在對這臺龐大機械進行某種近乎儀式性的修復。構圖中少年與龐大機械之間的尺寸對比,創造出強烈的視覺張力,也悄然觸動觀者的感知。這樣的畫面關係,或可呼應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所稱的「刺點(punctum)」,一種不經意卻深刻的情感穿刺。它引導觀看者思索身體與勞動、成長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係,也將影像中的當代經驗延伸至更廣的歷史與文化層面。翁庭華透過這張影像讓觀者得以凝視被掩蓋的歷史邊角,即使在官方敘事中少有提及,青少年在臺灣工業成長期仍扮演基層勞動的角色。從當代理論視角出發,這張作品也可與攝影評論家艾倫‧塞庫拉(Allan Sekula, 1951-2013)所論述的「工業攝影(industrial photography)」相對照。他指出攝影常被用來製造進步與效率的假象,但真正的工業現場卻隱藏著大量被壓抑的身體與勞動痕跡。翁庭華的作品反向運用紀實攝影的視覺語法,不是為了歌頌工業現代化的進程,而是讓觀者意識到這段發展背後所牽動的人體勞動與社會代價。他的影像將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勞動場景轉化為可被凝視與反思的歷史證據。此外,畫面右上方的濃煙如同幽微記憶的召喚。煙的暈散與少年沉靜的身體形成對比,使這幅作品彷彿從工業檔案逸出,成為一段在灰燼中仍閃爍的人性訴求。這不僅是一張歷史紀錄照,更是視覺的記憶倫理,一種對工業時代底層記憶的召喚與承擔。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3~196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