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三線路〉

在這張1963年的作品中,畫面與邊角人物形成了特殊的鄉間景觀,彷彿是不經意隨手拍下的影像,吸引觀眾的畫面刺點(Punctum)是右側行走於鐵軌上的女性,肢體被視窗所阻隔,行走的動態與驀然神情被捕抓於瞬間,鐵道陸橋則將畫面構圖不規則分割,陸橋上的蒸汽小火車正冒著煙從另一端駛近,佔據了畫面上端三分之一,斜向畫面中心的是軌距窄小的鐵道賦予了畫面深度。在這張底片的停格瞬間,彷彿收納了彼時周遭的聲響,小火車的鳴笛聲、行駛於鐵道路橋上摩擦鐵軌的尖銳噪音以及行人的談話聲。在翁庭華的鐵道作品中往往紀錄的是勞動者身影,或者渾身沾滿煤渣或者短暫休憩,人物甚少有乾淨的衣著,而在這張影像中的人物穿著著彼時普遍的包臀直筒裙,雖然由於角度遮蔽觀者視線,交叉於胸前的揹巾卻說明了人物身後嬰兒的存在,年輕婦人更率性地將長長的「菜豆仔」(豇豆)甩搭於右肩上,根據穿著與1960年代當時流行的捲曲髮型,可以顯見是往返市集採買的行人,說明了當時台灣東北角鄉間的用路習慣,交錯於鄉鎮間的便捷鐵道為鄉人所充分利用。 蕭伊伶-「110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3~196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