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繁忙〉

此張作品聚焦於幾位身穿裙裝與布鞋的女性工人,合力推動裝滿煤礦的木製礦車。她們的身體姿勢顯示出勞動的艱辛與長期負重的習慣,畫面後方蒸汽火車正緩緩駛入礦場,冒出的濃煙與前景的礦車構成時間與空間的呼應。背景濃煙與斜坡、碎石等自然物質的混合場景,使這張作品散發出濃厚的物質性記憶。 這張影像不僅呈現礦業現場的紀實樣貌,也傳遞了隱含於性別與勞動之間的文化意涵。若從身體行動的觀點觀看,女性工人的工作姿態不只是動作的再現,更形塑了某種集體經驗與認同模式。透過鏡頭的凝視與定格,這些身影成為女性勞動在歷史中留下的重要痕跡,也讓過往被忽視的角色逐漸浮現於視野之中,她們曾是礦業運作的重要一環,是臺灣戰後產業記憶不可或缺的一頁。翁庭華透過非戲劇化的紀實構圖,重建了臺灣1960年代東北部煤礦社區的性別與勞動圖像,為當代觀者留下得以深層解讀的歷史之窗。圖像呼應巴特勒關於身體在規訓結構中的生成,這些女性不僅勞動,更在重複性操作中構成了「被性別化的勞動主體(gendered division of labour)」,在資本與國家共同編制的現代化敘事中,這類身體經驗往往被邊緣化,翁庭華的作品讓這些非典型身影得以浮現,挑戰主流工業記憶的性別單一性。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2~196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