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小火車〉

1960年代初期,翁庭華花了三年半的時間捕捉了煤礦產業的最後影像,如今已不復見的場景在銀鹽相紙上顯影再現。〈小火車〉一作中,可以見到奔流的溪水,橫跨友蚋溪谷的運煤橋上有小火車冒著蒸汽,影像喚起了記憶塵埃中的聲音地景,尖銳的氣笛聲頓時鑽進了觀者的耳蝸,讓人穿越時空重回1962年臺灣東北部礦區。 這樣的場景讓人聯想起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的畫作,《雨、蒸汽和速度—開往西部的鐵路》(Rain, Steam, and Speed –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中的蒸汽火車在當時象徵著「現代性」(modernity)以及這樣的運輸工具所帶來「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與時空關係改變,然而這些過往風華在文明推進下曾幾何時友蚋溪谷裡只剩斷垣殘壁與殘橋遺跡。友蚋溪谷位於基隆市七堵,1960、70年代礦業繁盛,每個臺灣家庭往往依性別分工,婦女與小孩以人力推動運煤臺車,肩負主要勞動力的男性則揮動十字鎬在坑道中採煤,小小的蒸汽火車沿著礦脈與山谷蜿蜒而行,每日往返載運,輕便軌道密布交錯,直到1980年代礦產枯竭,本土礦產逐漸被石油能源與進口煤礦取代,而加速產業衰亡的主因則來自瑞芳與三峽礦災。 蕭伊伶-「110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2~196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