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放學了〉

十多位男童正面向鏡頭奔來,部分拿著便當盒、部分做出嬉鬧表情。背景建築簡陋,顯示出鄉村校園的空間脈絡。整體構圖雖然雜亂卻充滿動態節奏,捕捉了集體能量的爆發瞬間。攝影家在此以極具參與性的方式進入群體,而非以遠距凝視的方式觀看他者。從英國藝術家兼作家維克多‧布爾金(Victor Burgin, 1941-)的觀點切入,攝影不僅捕捉可見物,更建構「社會之可見性(social visibility)」。這些孩童的笑容與動態表情,不僅是個體情緒的再現,也體現了集體身分於日常中的流動形式。他們不是被觀看的對象,而是向攝影家主動發出身體訊號的能動主體。 從歷史與社會角度看,這類群像形成一種集體記憶的影像證詞,1960年代北部農村仍處於物資匱乏與教育初階的階段,這些兒童所展現的生命力,正是對貧瘠條件的身體回應。翁庭華以鏡頭記錄笑聲與奔跑的物理證據,使作品具備了「生活實存感」與「非記述性時間」的攝影張力。這些孩童不僅是個體,更是作為群體的存在,其身體、笑容、動態構成了歷史中「群體情感(collective affect)」的可視形式。孩童手中的便當盒不僅是實用物件,也可視為家庭、階級與照顧結構的象徵。攝影家選擇在這樣的日常時刻按下快門,讓所謂「非事件」成為值得凝視的社會細節,讓我們看見的是臺灣1960年代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物質與教育空間如何互為表裡地建構童年經驗。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5~1965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