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雨中取樂〉

在肖像攝影中,往往可以從細節與人物姿態分辨出所處的時代環境、社會階級、族群以及性別意識。在十九世紀晚期與二十世紀早期人類學的相關範疇中,攝影術扮演了重要的紀錄工具,用來建構民族誌或者蒐奇,爾後的「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更強調與社會對話的功能與報導價值,將冰冷的金屬機器給與賦予人性溫度,紀錄社會邊緣、暗黑角落、不可見或者被刻意忽略的真實世界,攝影者往往希望透過事件本身、人物表情、影像張力所產生的無形力量改造社會。在翁庭華拍攝的影像專題中,觀者往往可以感受到畫面滿溢著豐厚的人文底蘊與人道關懷,〈雨中取樂〉拍攝了老舊木造房屋前背著嬰孩的赤足女孩,看似隨機卻賦與人物更深層的描繪,逼使觀者凝視女孩的眼神與工作背巾, 1960年代的台灣仍有著傳統性別觀念,許多女孩必須從小幫忙家務,畫面中五官清秀的小女孩撐著大大的傘更顯得身形瘦小,茫然眼神看向了畫面之外。攝影家以銀鹽描繪了時代下的人物肖像,法蘭克福學派學者班雅明( Walter Benjamin)曾在《攝影小史》中提及靈光的消失,關於攝影的出現,他如此寫道:「在照相攝影中,展示價值開始全面的抑制膜拜價值。然而,膜拜價值並不是很乖順的退去,它拉出最後一道防線,這道防線就是人像。」亙古以來,宗教祭儀給於「藝術」膜拜與神聖價值,如今攝影的可複製性取代了靈光,「影像的祭儀價值(在肖像照)找到最後的棲身之所」。利用快門,翁庭華抓住了人物的瞬間表情,賦予「靈光」(Aura),讓「遙遠之物的獨一顯現,雖遠,仍如近在眼前。」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5~1965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