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喜樂〉

1961年至1965年間,翁庭華在雙溪、基隆與臺灣東北角的瑞芳、萬里、九份、金山、野柳、雙溪以及三重、關渡、貢寮等地拍攝了《黑白童年》以及《逝去的腳印》等專題,呈現了當時臺灣鄉村景象。在翁庭華長達六十年的攝影生涯與十餘個專題中,有許多對於純真童年的追憶與再現,影像中常常會看到稻田、水牛以及在泥巴間追逐、嬉戲玩耍的兒童,〈喜樂〉一作便是羞赧牧童騎乘於水牛背上的特寫。臺灣原本只有野生黃牛,水牛早於十七世紀荷西時期由傳教士自爪哇引進,鄭成功時期亦由華南攜入開墾,明朝萬曆年間的陳第在《東番記》中記述其臺灣見聞,敘述道:「畜有貓、 有狗、有豕、有雞,無馬、驢、牛、羊、鵝、鴨」(陳第〈東番記〉收錄於沈有容《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五十六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4 年,頁 24-25。),並成為台灣開拓史與農村文化的重要圖騰。六、七○年代的臺灣農村尚未全面以機械耕種,水牛是當時耕作的主要勞動力,拖犁耕田或者負重是農村隨處可見的風景,如今業已凋零。影像中是剛收割完的稻田,理著平頭的小男孩靦腆微笑,從光影對比可知陽光炙烈,天空晴朗白雲作為背景,遠方有低矮房舍,氛圍寧靜和諧,攝影家安排了低矮的拍攝視角並將鏡頭刻意推近,閉著雙眼的牛隻睫毛清晰可見,顯像於相紙上的銀鹽影像粒子充滿數位攝影無法企及的魅力。 蕭伊伶-「110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4~196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