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各有任務〉

這幅攝於臺灣北部農村聚落的影像中,翁庭華以近距離捕捉孩童群像,構成一種凝視與被凝視的互動結構。這是一幅由「照顧者」孩童與「被照顧者」嬰孩共同構成的場景,顯示出家庭內部照護責任的提早移轉。這不是罕見的景象,而是那個年代鄉村孩子的日常,年紀雖小,卻早早學會分擔家務。當代社會學者如薇薇安娜‧澤利澤(Viviana Zelizer, 1946-)強調童年價值的歷史可變性,此圖像恰是舊時代童年價值的實踐證據,孩童既是成員也是勞力,兼具情感與功能角色。電影理論家勞拉‧穆爾維(Laura Mulvey, 1941-)所提「男性凝視(male gaze)」雖以性別為基礎,但在此可延伸理解為社會地位與權力的視覺分配:這些處於邊陲經濟結構中的孩子,既是國家現代化敘事的缺席者,也是在地方家庭經濟中無聲運作的主體。 衣物的厚重與破損、居住環境的擁擠與粗糙、空間中的晾衣與未完成建築結構,組成一個高度物質性與時間交錯的場域。這些符號提醒觀者,這不僅是一則關於童年的影像,也是一則關於身體如何在特定歷史條件中被社會化、被部署、被壓抑與被觀看的檔案。因此,翁庭華的作品不僅是社會寫實的呈現,也是一種視覺考古,挖掘被遺忘的主體經驗,並質疑我們如何觀看、如何歷史化、如何分類這些被邊緣的生命。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3~196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