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家一起來〉

在這張影像中,翁庭華將鏡頭對準一條彎曲的小徑與在其間行走、嬉戲的孩童,構築出一幅關於臺灣北部農村社會的童年風景。攝影的焦點不在個別人物,而是孩童群體與農業環境的空間關係,這種關係是一種根植於土地生產結構中的社會化過程。 視覺文化理論中的「日常性政治」可用以閱讀此圖像。根據法國歷史學家米歇爾‧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 1925-1986)所述,日常實踐是一種在空間中重新分配意義的行動。這些孩童在稻田小徑間的行動,不只是遊戲,更是對農村空間用途的微觀再定義,在無聲中表現出一種地方性知識的生成。 孩童們衣著簡樸,有些赤腳,亦有年長女孩以傳統方式背負嬰兒,畫面呈現出家庭勞動與照護責任的早熟分配。這不只是童年,也是一種「過早成年化」的生命型態。從社會記憶角度看,此影像不只是個人記錄,更是某種集體經驗的歷史證據,農業臺灣時期,勞動與生命週期緊密交織,孩童作為勞動系統中潛在成員的地位,在影像中被不加矯飾地凸顯。 吸引觀者注意的是視覺敘事中的「深景」構圖,孩童與肩挑扁擔的少年分別佔據畫面前後兩端,形構出時間與空間的交錯,一端是遊戲中的「當下」,另一端則是日常勞動的延續。小徑由近至遠延展,構圖引領觀看者自然穿透空間,也悄悄提示著時間的走向。在這樣的場景中,孩童與土地、勞動、生活產生了未明卻持續的關聯,像是一種逐步走向成人世界的節奏與步伐。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3~196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