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礦場女童〉

這張照片捕捉了兩位孩童在礦坑口玩耍的瞬間。背景是一道深邃且幽暗的隧道,彷彿通往歷史的深處,交錯延展的鐵軌使整個空間既顯得空曠,又隱含某種壓迫感,形成強烈的視覺與心理張力。畫面前景中的一位孩童身形瘦小,微微轉身,凝視鏡頭,那眼神透露出一種不易言說的脆弱與敏感,也因此成為影像的視覺核心。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畫面中另一位正調皮攀爬車廂的孩童。他顯得輕快、無憂,透露出童年的活力與自由。這種動態與前者的靜態姿態形成鮮明對照,也讓整張影像在歷史重量與當下生命力之間,展現出一種複雜而動人的張力。 這不僅是煤礦景觀的紀錄,而是一場視覺上的時空交錯。若從美國攝影評論家艾倫‧塞庫拉(Allan Sekula, 1951-2013)對工業攝影的批判觀點出發,這類影像正是對於臺灣東北部礦業經濟體系如何影響地方空間、生產結構與勞動身體的深入凝視,孩童的身體在此刻成為一種歷史傳承與剝奪,彼此互相交纏的視覺隱喻。 此影像也觸及「空間政治學」的議題,礦坑作為高度男性化、階級化與危險化的空間,其入口本身即是地景與社會記憶的交界線。攝影家翁庭華的拍攝選擇正是在提出一種觀看的倫理反問:我們如何記得礦業?又是透過誰的身體來記得?在後工業時代的視覺語境下,這不再是純粹紀錄,而是一種哀悼與召喚的雙重操作。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2~196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