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羨〉

此影像的構圖極具戲劇性,情感張力直逼觀者視線:三位年幼女童佇立於畫面左側,她們的目光齊齊望向畫面右側的水果攤,眼神凝重、神情複雜,彷彿在渴望與遲疑之間擺盪,透露出某種無法言說的壓抑與距離感。她們所穿的簡單的棉布洋裝與攤位上那籃飽滿的柑橘構成鮮明的視覺對比,女孩們臉上是羞澀又帶點好奇的微笑。其中一位女童剃著極短的頭髮,在視覺上格外醒目,作為一種時代跡證,告訴觀者那是一個衛生條件不足、頭蝨盛行的年代。畫面右側的成人身影僅出現半身,未完全進入畫面卻具有強烈的象徵性,身形高大且相對整潔,或許是父親,也可能是攤販,這樣的「不完全顯現」構成了權力的隱喻,一種無形但可感的父權凝視與社會規訓。 這張影像不僅僅是對農村日常的紀錄,它也細膩地捕捉了早期臺灣社會中兒童所處的位置。在畫面中,女童們以自然的姿態佇立或凝視,既是被攝者,也參與了觀看的過程。在這樣的構圖裡,兒童不只是背景的一部分,而是主動觀看的存在。透過她們的眼神與站姿,觀者得以感受到一種正在形成中的主體感,她們不是被動的再現者,而是生活與影像中同時發聲的個體。 在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的「刺點(punctum)」概念中,女童前傾的姿態與眼神成為整幅影像的情感核心,足以攪動觀者內心深處的倫理感與歷史責任。攝影家翁庭華的鏡頭選擇節制,並未強化悲情敘事,而是在看似平淡的日常中,隱含時代的裂縫與矛盾,打造出一種低限卻深刻的批判寫實語彙,讓這些女童的存在成為一種無聲的歷史證詞。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2~196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