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摸蛤仔兼洗褲〉

這張影像捕捉的是幾位孩童在小溪旁摸蜊仔、玩耍的場景,畫面洋溢著自然與生命力交織的氛圍。孩童們赤腳踏水,身體探入泥土與溝渠之間,姿勢各異,專注於手中的行動。這樣的構圖不僅記錄了一種孩童與環境互動的瞬間,更呈現出一種混合「勞動與遊戲」、「身體與自然」的場域經驗。鏡頭自後方斜斜切入畫面,營造出明確的空間感,彷彿觀者也身處其中,身體貼近泥水,與周遭草叢融合,形成了一種具有泥土觸感的視覺敘事,沾染了濕潤氣息與孩童的活力。 將影像置於1960年代臺灣農村的歷史脈絡中,除去田園懷舊的表層閱讀,這是尚未被現代化澈底滲透的空間,生活節奏緊密依附於自然循環,孩童的身體在其中不僅是行動主體,更探索、學習、回應空間。他們在溪流與泥地間活動,與地景產生深層關係,也形塑了地方認同與身體經驗的基礎。 從攝影理論角度來看,這張影像也可視為對「身體地景化」過程的見證,正如攝影理論家阿莉耶拉‧阿祖蕾(Ariella Azoulay, 1962-)所強調,觀看作為市民行動的攝影倫理在此亦能被實踐。這些孩童並非被動的凝視對象或弱勢符號,而是歷史場域中活生生的行動者,其存在即為見證以及超越懷舊的歷史聲音,使觀看者不得不面對過去真實而具體的社會條件與身體記憶。 蕭伊伶–「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2~1962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