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特別座〉

拍攝童年主題少不了熱鬧廟會,在翁庭華〈特別座〉中,引領觀眾的視點聚焦於那些稚嫩臉龐與好奇眼神,四、五個國小學童或站或坐於戲台上,有的仰頭專注觀看,有的神情漠然,畫面前景可以見到觀眾聚集。雖然是黑白影像,卻可知道舞台前以紅紙書寫著「恭祝開漳聖王千秋」與「陳胡姚宗親會」,並且有著日期「農曆二月二十五日」與諸多人名字樣。1960年代的農業社會台灣,神祇聖誕與節慶是各地方重要大事,廟會祭典往往動員整個村莊,信眾們出資請來歌仔戲班、掌中戲班與皮影戲班上演酬神戲碼,是電視尚未普及時代的農餘娛樂。除了臺上昂揚唱腔、鑼鼓喧天,更有流動攤販吆喝聲此起彼落。「祭祀圈」的形成與臺灣地域性民間信仰及城鎮發展緊密結合,基於血緣和地緣結合的宗親會則具有獨立、封閉和親屬等級性,宗親會祭祀共同祖先、調解紛爭與募資救濟,可以說是移民社會的民間互助組織,宗親會出現之脈絡也是漢人族群移民臺灣的歷史遺緒。開漳聖王是有功於福建漳州的中國唐代名將陳元光,清代福建、廣東移民大量至臺灣開墾,也將這樣的信仰帶來臺灣,主要祭祀群為陳姓,為漳泉械鬥時的守護神。 蕭伊伶-「110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翁庭華
  • 日期
    年代: 1961~1961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