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命運〉

牛墟是農業社會牛隻交易的定期、露天臨時市集。牛與台灣的歷史發展息息相關,牛勤勞、認命與敦厚的形象,代表著台灣農村與農民最核心的價值。這張作品攝於北港的牛墟。畫面中的黑色水牛與裸著上半身皮膚黝黑、身材精壯、汗水淋漓的年輕牽牛工相互對應著,他們一同站在卡車上,也同樣的將身體的勞動力轉化為經濟的價值。然而,在牛墟的脈絡下,待售的水牛命運未卜,牠的位置在牽牛工的身後,相對水牛的無奈,牽牛工的眼神似乎多了一份堅定與希望。 戰後因農業型態的轉變,機械化的耕耘機—亦稱為「鐵牛」—逐漸取代耕牛,牛的社會價值已不如往昔,牛隻交易日趨式微,這件作品拍攝的1981年即是台灣牛墟開始陸續停墟的年代或轉型逐漸被各式雜貨、小吃、農產品的攤販所取代。雲林北港的牛墟位於北港大橋下西側,清代已存在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也是目前僅存的三座牛墟之一,其他兩座分別為台南善化和鹽水。 魏竹君 -「111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林柏樑
  • 日期
    年代: 1983~198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