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世紀末的台灣〉

民間信仰與廟會活動是林柏樑作品裡時常出現的主題,北港朝天宮的迎媽祖遶境活動,是台灣民間信仰最盛大的慶典,也因此北港是他許多此類經典作品的創作地點,例如1977年的〈與小八家將的對視〉和1981年的〈對視〉。〈世紀末的台灣〉拍攝的主題是起乩中的乩童。乩童是神明的代言人,透過讓神附身在自己的肉體,來預言禍福、與信眾溝通、顯示神力與神蹟。 這件作品最顯著的特色是,林柏樑試圖突破照片靜態的形式,用畫面的模糊來傳達起乩儀式發生當下的動態性視覺與感知經驗。赤裸著上半身的乩童緊閉著雙眼、猙獰地張大著嘴像是在大聲地吼叫,可見他脖子上緊繃的筋膜,胸前的紅色塊,可能是儀式過程中,操法器劈打自己肉身造成的血痕。另一名男子使勁地從後方抱住乩童,左方有兩名宮廟助手伸手作勢保護他,顯示其已進入被神靈附體無法控制自己肢體的狀態,他的雙手與雙腳因劇烈的晃動而幾乎看不清邊緣,像是一具陷於痛苦掙扎中被截了肢的軀幹。從背景中觀看儀式的群眾也呈現模糊的狀態來判斷,相機在拍攝的當下也是晃動的,透過畫面流洩出讓人暈眩的非理性臨場感。 雖然是記錄一個真實場景的紀實攝影,林柏樑卻透過標題—〈世紀末的台灣〉,給了這張作品一個普遍的註解,藉由起乩儀式來反思千禧年來臨前,台灣社會對於未來與未知的焦慮,也體現了他對紀實攝影所抱持之以小窺大的人文主義關懷理想。 魏竹君 -「111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林柏樑
  • 日期
    年代: 1996~199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