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畜牧產業尚未專業化以前,臺灣早期農村飼養牛隻方式較為有機,可能行程是白日將牛帶至田裡工作,午後再放牛去吃草。於是就有牧牛的需求,在放牧時需要有人看管牛隻,也需要熟悉牧草充足的區域。 謝震隆〈牧牛〉一作中,牛隻佔據龐大的前景成為畫面的主角,光線落在牛的背部與角上勾勒出優美的輪廓,謝震隆巧妙的運用光線塑造出牛的體積感和立體感。左上方中景處,牧牛者戴著斗笠坐著,看不見表情卻可以感受到正在凝視著牛隻,更加把重點凝聚在牛身上,而稜線分明的背景將畫面明確的區分為前後不同區塊。水牛粗短的披毛在畫面中清晰可見,工作時的繩索依然套在身上,壯碩的身軀和溫馴的身影形成農村的形象,謝震隆捕捉到農村中午後愜意的景象,也體現了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論是人與牛都是在環境裡為生存奮鬥的角色。 吳佳蓉-國美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109 年度攝影類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