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采風錄二則〉一文,作者陳健銘,於2002年5月刊登於《宜蘭文獻雜誌》第57期,發表二篇短文:1.二結仔臨潼關,一結仔陳三翻;2.宜蘭的補鼎師。前篇敘述一句俗諺中,所蘊含宜蘭傳統戲劇與庶民生活的歷史;後篇則記錄了已然消失了的民俗工藝—補鼎匠師的故事。 文中敘述了宜蘭第一位補鼎師傅姓黃名騫,人稱補鼎騫,早期常在新民路自家門口補鼎,補鼎時,有不少圍觀者,由徒弟拉風箱,師傅顧爐,爐上放土鉗鍋,師傅在鍋內放進生鐵片,此時風箱快拉,烈火把鐵片熔成鐵水,接著把熾熱的鐵水滔起澆進鍋鼎的破洞裡,再用布團把鐵水壓平,冷卻後,鍋鼎便修復完好如初。接著,也提到俗諺「九芎頭炊甘磨粿」中的吳姓補鼎師傅,人稱九芎師,在北門口開業。另外,談及藍坤榮補鼎師傅,是挑著擔子在宜蘭地區走透透;而黃石頭埔鼎師傅則在慶和廟附近開店,並提到這時候補鼎業已逐漸沒落,須兼職其他工作,才能夠維持生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