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探訪Wilang˙Batu的藤編天地

「探訪Wilang˙Batu的藤編天地」一文,作者Yulan˙Toyuw,於1997年8月登載於「宜蘭文獻雜誌」,主要敘述南澳鄉金洋村Wilang˙Batu的泰雅藤編的訪談研究。 宜蘭縣南澳鄉,以泰雅文化為主體,由七個村組成,其中金洋村距離蘇花公路最遠也是最靠內山。本文主角Wilang˙Batu即住在金洋村,文中提到早期泰雅社會,女孩織布,男孩藤編,男孩必須學會編籐籃才會被當成「男人」看待。然而編藤技藝如今已被年輕人忽視,面臨失傳的命運,於是會各種藤編的Wilang˙Batu,成了「泰雅族國寶」。接著,Wilang˙Batu在訪談中詳細介紹藤編的步驟與技法,也談到編織須先削藤,把手指頭般粗細的籐慢慢削成薄薄的藤片,再織成gbubu(藤帽)、Kgiri(女用籐籃)、busi(藤袋)、tlagis(米酒過濾器)等等。另外,訪談中也敘述採藤觸犯法律,已造成原民極大的困擾。最後談到,Wilang˙Batu的手藝除了藤編,還有口簧琴,並且已傳承給孫兒張一郎。文後結語,提及藤編的原住民技藝,藏在耆老的記憶中,如果能好好的運用,應能為原住民的傳統技藝傳承,開啟一線契機。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陳進傳及宜蘭縣文化局提供
  • 創作內容指涉地點
    宜蘭縣
  • 撰寫者
    陳進傳;林躍龍
  • 創作者
    Yulan˙Toyuw
  • 時間資訊
    出版日期
    1997/09/01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出版者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 尺寸
    19*26公分
  • 存放位置
    宜蘭縣史館、文化局圖書館
  • 材質
    紙本
  • 時間分期
    戰後時期(1945~)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